close
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當科技遇到藝術-展現社群特質與共創文化的新趨勢

工商時報【邱誌勇】

科技藝術在台灣的發展,自國立台灣美術館在2004年大力推廣科技藝術國際展覽至今,轉眼也十餘年;另一方面,台北數位藝術節至今也有10年光景,回溯台灣科技藝術發展軌跡,必須在「移動中」(on the move)理解。

台灣科技藝術強調的是,一趟科技與人文的旅程、前衛創新的連續性、過去的反思與未來的開拓、全球在地化的視野,以及跨領域交互融匯等面向,並提供一種何謂科技藝術的獨特起始點的思考。

這種軌跡是透過數位藝術家某種經驗思考的內在生成,融合了空間、時間、介面與表演角色,以及數位科技與電腦運算複雜結構下所產生的經驗;更甚之,在此種不斷變遷的移動軌跡中,其內在經驗凸顯了台灣數位科技藝術發展的景況。

從相關展覽主題與內容檢視可以發現,科技藝術的視野從觀念介紹、議題關注,到趨勢掌握的轉變。

發展之初,相關館舍從引薦數位時代的科技藝術創作與觀念,並探索新興數位科技作為介面的思潮;中期,科技藝術破除「類型學」框架,在科技文化發展下的跨域融匯現象與議題為關注焦點,凸顯科技藝術橫跨科技╱科學、藝術╱技術、藝術美學╱人文思潮等二元領域的創造性特質,積極拓展藝術創作領域的邊界。

近2年更在前衛創新趨勢的主題與展覽形式上,展現科技藝造型天花板術的最新的社群特質與共創文化。

另方面,此軌跡也展現出科技藝術,從純粹美學性創造,逐漸轉變到社會性應用。傳統「藝術是對社會的否定,對自己的肯定」的社會批判性藝術理念,已經在當代社會逐漸的轉變。

台灣科技藝術,從早期引薦科技藝術家全然美學性、實驗性的創作觀念之後,多年來也可發現,年輕藝術家對於社會、環境、土地、庫板天花板科技發展趨勢的關切,促使科技藝術創作走出實驗室與工作室,走入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。更重要的是,年輕藝術家知道如何以手上的工具、心裡的感動與腦中的想像,關心土地環境所發生的事件。以致,社會性與親民性的應用在近年的科技藝術創作上有顯著成果。

甫獲得第10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藝術首獎的王新仁,即因為親自參與318學生運動,身處社會運動的第一線,在身體抽離但感知極度放大之際,結合網路影音碎片而創製出「幻象中的歷史現場」。

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,想像科技藝術發展的巨觀圖像,約略可從全球化的世界格局,以及數位化的科技革命2個趨勢觀之。此兩股力量猶如是牽動世界文明往前邁進的「巨輪」,彼此在不同領域開啟,卻又快速產生糾結效應。

數位科技媒體的革命式演化,加速了全球科技發展,科技全球化的現象更以驚人速度改寫人類文化的底蘊,於是將此數位文化與科技全球化返照於當代藝術生態,可以發現,我們亟需讓此10年積累下的豐碩成果(創作思潮、藝術資產、人才新秀、國際連結)系統脈絡化,使科技藝術不僅受政府重視,更可以促成其有別於當代藝術的獨特脈絡。(本文作者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祕書長、北京師範大學─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副主席)

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當科技遇到藝術-展現社群特質與共創文化的新趨勢-215010625--finance.html


C3A6EE9746DCC0A6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oiloehayed 的頭像
    zoiloehayed

    zoiloehayed的部落格

    zoiloehay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